光阴如白驹过隙,迎来了成立后第五个年头的敬文书院,年轻却毫无稚嫩,活力而不失沉稳。五年来,敬文书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全人教育为旨归,以协同育人为路径,以社区环境为依托,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发挥全员导师制的作用,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内生动力,搭建了一个高水平教育与高情智反馈铸合一体的平台。在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导向的书院导师制实践探索中,以“教授”为主体的导师团队既尊重教育规律,又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潜力内质,探索“育成”“铸器”策略,使之推向教改前沿。
在总结以往导师制经验的基础上,敬文书院从2015年开始,借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导师制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又推出了“伙伴式”助理导师计划。书院适时选聘了一批年轻的“伙伴式”助理导师活跃在生生之间深度交流、伙伴关爱的第一线,他们从优秀的敬文学子成功转型为敬文书院的“伙伴式”助理导师,更好地实现了书院教育的生活化、个性化、亲情化,从而为敬文书院进一步完善全程全员导师制模式续写了崭新篇章。
从学生到导师
为了充分发挥已经和即将毕业院友在书院人才培养中的伙伴互助互促作用,敬文书院于2015年下半年推出了“伙伴式”助理导师计划,共选聘了9位来自涉及计算机、电子、数学、英语、法学、商学、体育等不同学科专业的即将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班学生以及本校在读优秀硕士研究生作为低年级学生的“伙伴式”助理导师。过去,作为学长学姐的他们为书院学子们树立了榜样。如今,作为助理导师,他们完成了由学生到导师的转变,用自己在书院中的所学所感,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践行着“自助助人”的敬文精神。敬文书院新闻中心对助理导师们进行了采访,尽管都是“下车伊始”,每位助理导师却有许多感想要与我们一同分享。
当问及担任助理导师心得体会时,他们纷纷表示“称呼变了,责任也更重了”,殷鑫表示“相比于导师这样的称呼,大家平日里更喜欢称呼我“殷老师”,我深知这三个字背后是同学和老师对我的期待和信任,是为国储材的责任和自助助人的担当”。 “其实之于我而言敬文书院就像一座巨大的运作着的机器,而我们助理导师就好像其中一个个小小的螺丝钉,往往会出现在需要我们的地方。”杜佳凤如是说。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了“伙伴式”助理导师的身份,通过谈心、辅导、活动等方式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育人过程更科学、更人文,这正是助理导师们对书院的感恩与回馈。
从师生教育到成长伙伴
敬文书院所开展的“伙伴式”助理导师制度与传统的师生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助理导师们作为熟悉大学生活的过来人,以自己的经验指导学生、解决困惑,亲近无隔阂,切实体现出了朋辈教育的优势,并发挥着与学科导师互补的作用。
助理导师们以成长伙伴的身份面向低年级学生了解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讲究方式方法,让每周至少三次的晚自习答疑、每周至少五小时的学业研讨、每天长达八小时的值班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通过近距离给低年级学生进行大学学习生活的引导,在“导”中“学”,“导”中“教”,“导”中“长”,形成以学促导,以导促学模式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了“伙伴式”导师在学生成长中的有效作用。
谈到“成长伙伴”,助理导师们的理解非常深刻。殷鑫和闻武在采访中说道:“助理导师与低年级学生代沟小,互动性高,教导时更能对同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做思想工作时更具针对性,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学生与导师相处融洽,交流密切是书院制教育的一大特色,而“伙伴式”助理导师们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在学习与生活两发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书院到家园
“家文化”一直是敬文书院的一大特色,在书院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家的温馨感,传承这份浓郁的家文化自然也是书院助理导师的一大职责。当问及留校担任“伙伴式”助理导师的初衷时,张立春、吴国跃说道“书院真的像一个家庭一样,大家凝聚力都很高,对书院的感情都很深。这个就是我想要回到书院来继续陪伴书院学生成长的最主要原因。”当拥有学生与导师双重身份的助理导师们上岗时,心中对“家文化”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感慨。李华荣、葛盛晓表示“自己在书院生活了四年,感情是非常深的,确实想做点儿什么来回馈书院,也算是尽一尽自己的心意。” 邹鹏和季家欢表示“在书院的四年我们和老师、同学就像家人一样,而现在我们就是这个家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照顾自己的弟妹,既感到责任,也更觉亲切”。正是出于对书院的浓浓深情,助理导师们通过这个身份感恩书院、回报书院。他们视书院为家园,努力使自己成为书院“家文化”传承者的行为,着实令人感动。
从学生到导师,从师生教育到成长伙伴,从书院到家园,敬文书院的“伙伴式”助理导师们以独特的方式引领着书院学子们的成长,同时发挥着同学和教授导师之间的桥梁作用。他们不仅是书院“家文化”的坚定倡导者,更是“为国储材、自助助人”的敬文精神的践行者。相信通过这个计划,敬文书院的导师制将更加焕发出青春活力。值此新一轮毕业季来临之际,撰写此文既是对全程全员导师工作的又一次回顾展示,更是对所有关心、支持敬文书院学生成长的导师们的一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