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书院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式”创新教育和“课堂翻转式”科研能力培训

敬文书院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式”创新教育和“课堂翻转式”科研能力培训

发布者:敬文书院发布时间:2014-06-25浏览次数:632

在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苏州大学借鉴剑桥、哈佛等国外著名大学“住宿学院制”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等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于2011年6月成立了全校首个以香港爱国实业家朱敬文先生名字命名的书院――敬文书院。

作为江苏省首家以培养“研究型、国际化、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住宿学院,敬文书院成立三年来,汇聚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和导师,创建了一种以“兴趣驱动、项目引领、小组合作、课堂翻转”为特色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打破了学科专业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动性学习、问题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技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截至目前,书院共有222名学生获得院级“3I工程”第一、二期项目资助。得益于“3I工程”项目的孵化,在苏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书院学生共成功申报了59个项目;有10名学生入选苏州大学2013及2014年度“�政学者”;有56人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0人次在国家级、省级的创业计划大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奖;30人次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其突出表现,极受钦羡。

 

                        小组合作式学习:具有独特魅力的创新教育

 


为倡导全人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认识专业以外的领域,为研究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拓宽知识视野,敬文书院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经典会通、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创新探索四个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本学期敬文书院邀请苏州大学企业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专栏作家董洁林老师担任敬文讲堂“创新探索”系列的主讲。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了独特的“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创新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了“大班授课、小组合作、自主实践、作品展示”的全新教学模式。她通过人类历史上大量的创新故事和案例,勾画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逻辑,并启发学生们思考创新的内涵、了解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以及提升学生理解企业创新战略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梳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产品开发管理和商业模式设计的相关知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董老师将美国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敬文书院的创新教育。她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组同学都要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利用教学模具开发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在一学期的教学中,同学们一边接受创新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不断改进、雕琢各自的作品,在实践中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学们纷纷提交了作品,并从商品价值、受众客户、广告宣传等方面展现其创意,以实现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创新的课程目标。

2014611,该课程最后一讲在理工楼153如期进行。在董老师分析了“创新的利弊”之后,每组代表登上讲台展示了本组群策群力的智慧成果,诸如自给自足的“海上生态园”,可以净化环境的高科技盆栽,还有可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海之屋”等,每组代表都为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详尽的展示和推销,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获得优胜的小组得到了董老师精心准备的奖品与同学们的热烈祝贺。

“创新探索”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敬文书院的同学却从中领略到了小组合作式创新教育的独特魅力。通过构建“异质型合作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式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其意义不言而喻。

 

课堂翻转式培训: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敬文书院本学期举行了以“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的撰写”为主题的科研能力培训活动。本次科研能力培训活动邀请图书馆信息部徐旭光老师担任指导,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培训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培训模式不同,徐老师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本次培训活动围绕“书院制研究”共设立了“中国古代书院制”、“英美住宿学院制”、“港澳台书院发展”以及“中国当代书院发展”等四个子课题。徐老师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围绕子课题开展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的撰写。在四次课程中,徐老师用一次课的时间就查找文献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引导,简要介绍了超星、知网、维普、万方等各大数据库的运用及文献综述撰写的相关知识,并要求每个组课后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查阅大量的文献,学习综述的撰写。同学们在课后花了大量的时间,深入学习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将理论知识用于子课题的研究实践当中。一篇篇稚嫩的初稿完成后,带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同学们又返回到了课堂。徐老师用了两次课的时间将同学们的作业逐一进行了点评,同学们也带着问题与老师共同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的方案。经过反复研讨、修改,同学们收获颇丰。

为了检验此次培训的成效,徐老师在第四次课上,组织了小组代表进行成果汇报。2014年6月12日晚,敬文书院北苑楼302教室座无虚席。参加培训的同学向书院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高水平成果汇报。同学们汇报的内容各具特色,有的着重剖析古代书院制的精髓,用以指导敬文书院的建设;有的着重分析英美住宿学院的办学特色,从中寻找有利于敬文书院建设发展的元素;有的独具匠心,从建筑风格角度引出对港澳台书院模式介绍。其中,余天同学通过这次科研能力培训,阅读了两百多篇英文文献,其富有学理性的成果汇报赢得了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

通过此次不同寻常的科研能力培训,同学们受益匪浅,正如优秀学员代表――2013级周徐乐同学所言:书院科研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使我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我们的能力得到了众多方面的提升,诸如查阅文献资料、实践操作、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写作、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我们在此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同时,与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的合作,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集体中,也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课堂也正在给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敬文书院尝试课堂翻转式学生科研能力培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