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苏州大学借鉴剑桥、哈佛等国外著名大学“住宿学院制”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等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于2011年6月成立了全校首个以香港爱国实业家朱敬文先生名字命名的书院――敬文书院。
作为江苏省首家以培养“研究型、国际化、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住宿学院,敬文书院成立三年来,汇聚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和导师,创建了一种以“兴趣驱动、项目引领、小组合作、课堂翻转”为特色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打破了学科专业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动性学习、问题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技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截至目前,书院共有222名学生获得院级“3I工程”第一、二期项目资助。得益于“3I工程”项目的孵化,在苏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书院学生共成功申报了59个项目;有10名学生入选苏州大学2013及2014年度“�政学者”;有56人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0人次在国家级、省级的创业计划大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奖;30人次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其突出表现,极受钦羡。
小组合作式学习:具有独特魅力的创新教育
为倡导全人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认识专业以外的领域,为研究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拓宽知识视野,敬文书院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经典会通、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创新探索四个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本学期敬文书院邀请苏州大学企业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专栏作家
在课堂教学中,
“创新探索”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敬文书院的同学却从中领略到了小组合作式创新教育的独特魅力。通过构建“异质型合作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式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其意义不言而喻。
课堂翻转式培训: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敬文书院本学期举行了以“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的撰写”为主题的科研能力培训活动。本次科研能力培训活动邀请图书馆信息部
本次培训活动围绕“书院制研究”共设立了“中国古代书院制”、“英美住宿学院制”、“港澳台书院发展”以及“中国当代书院发展”等四个子课题。徐老师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围绕子课题开展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的撰写。在四次课程中,徐老师用一次课的时间就查找文献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引导,简要介绍了超星、知网、维普、万方等各大数据库的运用及文献综述撰写的相关知识,并要求每个组课后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查阅大量的文献,学习综述的撰写。同学们在课后花了大量的时间,深入学习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将理论知识用于子课题的研究实践当中。一篇篇稚嫩的初稿完成后,带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同学们又返回到了课堂。徐老师用了两次课的时间将同学们的作业逐一进行了点评,同学们也带着问题与老师共同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的方案。经过反复研讨、修改,同学们收获颇丰。
为了检验此次培训的成效,徐老师在第四次课上,组织了小组代表进行成果汇报。
通过此次不同寻常的科研能力培训,同学们受益匪浅,正如优秀学员代表――2013级周徐乐同学所言:书院科研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使我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我们的能力得到了众多方面的提升,诸如查阅文献资料、实践操作、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写作、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我们在此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同时,与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的合作,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集体中,也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课堂也正在给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敬文书院尝试课堂翻转式学生科研能力培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