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走过的岁月

这一年,我们走过的岁月

――写在敬文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6-20浏览次数:1114

2011623日,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日子。那一天,苏州大学成立了全校首个以香港爱国实业家朱敬文先生名字命名的书院――敬文书院。

20117-8月,敬文书院如同初生的婴儿,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悉心关怀、并在书院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开始尝试着行走。

2011827日,从1000余名2011级本科新生申请者中遴选产生的首届111名学子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了苏州,进入了敬文书院,开启了人生的新航程。

2011925日,敬文书院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在具有百年沧桑的钟楼礼堂举行。朱恩馀先生专程从香港赶来,众多领导和嘉宾也前来祝贺,19位学业导师加盟敬文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2012623日,在时光匆匆、岁月如梭中,作为江苏省首家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住宿制学院――敬文书院迎来了成立一周年纪念日。

一年时间,对于漫长的人生而言,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一年时间,对于大学四年而言,也不过仅仅是个开头;一年时间,对于立志于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摇篮的书院而言,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一年时间,我们无时不在思考:国外名校住宿学院的外在可以模仿,但是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如何优化制度与环境,积极倡导和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这是我们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绕不过的现实话题。

一年来,书院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与苏州大学有着深厚感情的优秀校友”为目标,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理念,倡导“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院风,弘扬“为国储材、自助助人”的敬文精神。书院以德为先,推出“1”项爱心储蓄行动;以学为主,深化“3”大核心计划――科技人文融通计划、生涯发展辅导计划、领导力培育计划(简称SCL计划);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搭建敬文讲堂和研习会“2”类互动平台;以学生发展为诉求,着重提升学生的“8”种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回馈社会能力、国际竞争能力。通过“1328”模型的构建,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书院学子身上的变化:

――道德品质方面,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课程学习方面,他们专业互补的优势在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相互学习、相互砥砺中得到了初步的显现;

――质疑创新方面,专业1+1课题的研究、各类兴趣小组的组建、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在各类比赛中头角的崭露,其活力和创造力无处不在;

――国际视野方面,书院普及第二外语,强化英语口语,加强国际交流,海外研修、留学深造的氛围渐浓;

――体育运动方面,书院篮球队与兄弟学院篮球队切磋球艺,以高超的球技、绝佳的配合演绎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

    ――师生互动方面,71期答疑坊和181期学力加油站的开出,重构了亲密互动、教学相长、和谐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一年,对于书院学生和导师而言,是短暂的又是难忘的。敬文书院的成长如同婴儿学步,尽管步履蹒跚,也曾经跌倒,但从不曾放弃。

精彩回放

回顾这一年的书院生活,一个个精彩瞬间,一个个难忘时刻,一个个动人故事在书院学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最艰苦――军事技能训练。军训的十四天,饱含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同学们用全身心的力气,展现出了准军人的风采。无论衣衫是否被汗水湿透,同学们的步伐都不曾停止。在最后的汇报演出中,直属连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先进连队”称号

最温暖――中秋联谊会。2011911日,书院的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度过了大学里的第一个节日――中秋节。陈克潜老校长夫妇以及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敬文书院院长江涌的到来让中秋联谊会格外温暖。同学们载歌载舞,表演了精彩节目。整场中秋晚会充满了欢声笑语,让所有外地的学子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最激动――朱秀林校长走访书院学生宿舍。2011922日,朱秀林校长亲临书院考察并走访了学生宿舍。他的来访使同学们感到既意外又温暖。朱校长详细地询问了同学们学习生活情况。交谈中,同学们感受着无比关怀与温暖,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着的责任,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念,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书院、为苏大争光。

最难忘――敬文书院2011级开学典礼。2011925日,敬文书院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在具有百年沧桑的钟楼礼堂举行。朱恩馀先生专程从香港赶来,众多领导和嘉宾也前来参加,19位学业导师受聘为书院学业导师。隆重而神圣的开学典礼令书院学子终生难忘。

最受益――答疑坊、学力加油站。2011927日起,至2012623日止,书院导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全力支持书院人才培养工作,开出了71期答疑坊和181期学力加油站,无论是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答疑,还是大学生活适应的指导、选课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的分享、科研思维的训练、人生理想的畅谈、第二外语的普及、英语口语的强化等都使同学们受益匪浅。这段浓浓的师生情扣动着每一位敬文学子的心扉。

最自豪――敬文学子首次亮相校运会。2011113日,校运会开幕式上,书院学子虽没有独立组队参与比赛,但却完美亮相。同学们近乎完美地拼出了“敬”、“文”两个字,在全校面前展现了敬文书院的形象。那一刻,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作为“敬文人”的骄傲和自豪,也更加融入了书院大家庭,享受着和大家共同为书院荣誉而奋斗的快乐。

最重要――互赠一句话,携手共成长主题团日活动。20111225日,在美丽的圣诞夜,书院的同学们以“互赠一句话,携手共成长”这一特殊方式互相激励、共同成长,他们用真诚谱写友谊的篇章。正如薄伽丘所言,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为最重要。书院学子无不视友谊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相遇。

最快乐――自助助人。2012年初,书院推出了爱心储蓄行动计划,在实施院内义工,提升书院学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同时,鼓励同学们走出书院,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为国储材、自助助人的敬文精神发扬光大。无论是苏州市小动物保护协会、沧浪区幼儿园、园区一中、平江区敬老院,还是轻轨一号线、金鸡湖马拉松赛主会场,都活跃着书院学子的身影。在书院学子看来,自助助人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最感恩――敬爱助学奖座谈会。2012323日,敬爱助学奖座谈会在书院举行,书院商仪同学作为书院学生代表,同时也是敬爱奖助学金获得者、恩玲爱心学社社员发了言。座谈会上,基金会的爷爷奶奶们向同学们传授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让大家深深体会到奉献爱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期望。同学们也被“敬爱”的精神感染,决心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温暖更多的人,将这份大爱继承发扬下去。

最深刻――敬文讲堂之书院生活。201245日,敬文讲堂第九讲在红楼举行,熊思东教授的演讲字字珠玑,纵横捭阖的语句、飞扬的人文思想,宛若深潭老酒,芬香馥郁,使人浅饮辄醉。“大学是一个在物质、精神等方面包容性极强的整体,它的目标在于人类的扩展和启明。大学的本质是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熊教授的一番鞭辟入里的演讲,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也激励着书院学子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争做百十年苏大核心价值和敬文精神的传承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最闪亮――炫舞之星舞蹈大赛。2012421日,炫舞之星舞蹈大赛在独墅湖影剧院隆重举行。二十多位敬文学子倾情献上了清新、活泼的舞蹈《together》,将力与美诠释得淋漓尽致,成功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最终书院代表队以总分第七名的成绩荣获三等奖。这也是书院学子首次在全校性的舞蹈大赛中获奖。

最团结――书院首届运动会。2012512日,书院首届运动会隆重举行。运动会规模虽小,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进一步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各班级凝聚力,增强了书院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最感动――特殊的生日晚会。201261日,由书院学生会关爱中心牵头,为书院学生及书院的生日献上了一场特别的晚会。同学们以视频的形式回顾了,这一年从入学到军训,从敬文讲堂到演讲比赛,从校运会到院运会,一起风雨兼程,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在场的所有同学、老师无不为之动容。

        书院印象

书院成立一年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书院也以新型学习模式和师生关系的构建,赢得了校内外师生的好评。

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

苏州大学积极探索书院制改革,是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性建设的新尝试,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敬文书院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系,加快构建具有深厚内涵、时代特征、苏大特色的书院机制与模式,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作出新贡献。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Monique教授

我对敬文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感兴趣,这种探索很有价值、具有创新精神。在堪培拉大学有一套完备的指导体系,包括语言学习,专人跟踪辅导等,我觉得敬文书院可以学习借鉴,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去海外深造,体验不同的文化与教育模式,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人民网:苏州大学试点“书院制”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据介绍,设立敬文书院是苏州大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敬文书院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管理模式,将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会聚在一个小型社区进行集中管理,社区内除有学生宿舍外,还有供书院师生研讨、活动、生活的多用途场地,连院长、辅导员的办公室都设在书院里,方便与学生交流。“为国储材,自助助人是书院所提倡的敬文精神。书院将开设敬文讲堂,推行好书悦读计划;实施第二外语启蒙计划等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生涯发展辅导计划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姑苏晚报:苏大创立敬文书院 我市高校首次试点书院制度

2011年本科招生之际,苏州大学有111名“特殊”的大一新生在敬文书院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建立书院制度培养大学生,是国际许多名校的传统,如哈佛、剑桥等。此次,苏州大学创立敬文书院,将41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培养。此为我市高校首次试点书院制度。敬文书院从全校11个学院千余名申请者中,挑选了111名同学进入书院,2011年是苏大建校111周年,“111”是个极有纪念意义的数字。敬文书院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属于各自的院系,又是书院的学生。

敬文书院学业导师宋为基

从牛顿时代开始,剑桥大学便有了三一学院,而苏大进行书院制改革是非常可喜的。敬文书院与专业学院相比,有非常多的优势:不同专业文理相通,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创新思维的培养,能使学生较早得到导师的课题指导;学业导师的辅导,能使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常任导师、助理导师使学生能够得到更个性的培养,服务其成长成才,使师生交流更密切。

敬文书院学业导师林红

作为书院的导师,在这一年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在不断地成长。在他们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他们钻研探索能力也在提高。在书院这个大家庭中,他们的凝聚力令人感动,他们都有一种强烈的书院归属感和责任感。在过去的一年中,每两周我们会交流一次。内容丰富多彩,有专业知识辅导、读书心得分享、人生规划畅谈或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接触中,我们彼此学习,共同成长,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希望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去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总之,我很高兴有机会与这么一群可爱、青春、富有活力的学生共同进步。

敬文书院学业导师陆洵

作为书院第二外语的导师,我认识书院同学们已经快一个学年了。无论是上我法语课的同学也好,还是书院的其他同学都非常懂得待人接物,见到我总能主动问好。此外,书院自身的环境非常好,学习氛围强,同学应该利用这个优势更专心于学业。在二外学习上,书院许多同学都非常愿意学也很想去学好,学好二外能对未来出国或者就业带来非常多的优势。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书院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开拓眼界,发散思维,补充本专业自身的缺陷。我认为书院还应该强调对情商的教育,这对于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多帮助。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本科生马文宁

作为一个在大学学习生活了两年的学姐来说,我十分羡慕这群学弟学妹们。敬文书院是苏大教育改革的试点,书院学生也逐渐在学校各类活动里崭露头角。无论是他们在校运会上展示的潇洒“敬文”二字,还是炫舞大赛中所展现的绚丽、动感的舞姿,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些学长学姐。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书院集体的力量和书院的精气神。我觉得敬文学子们是一群有理想,敢于拼搏的青年。他们活力四射,敢于创新,很有责任感,真正懂得并践行了敬文精神。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杨慧

第一次听说敬文书院的时候,我立刻被其新颖的培养模式所吸引,来书院参观过几次之后,更加深了我对书院的了解和对书院制的认同。相比于专业学院,书院立足于第二课堂,承担了除专业教学之外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导师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关怀、辅导学生。书院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以接触到更多信息,开拓了眼界,积累了更宽阔的人脉。而书院设置的咖啡吧、谈心室、厨房等硬件设施为同学们丰富课外生活提供了场所。学生在书院学习生活能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

学子心声

在书院,大家亲如手足般的互相关爱,使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力量;在书院的生活我永远不会忘记,就好比家的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在书院的这一年,快乐和感动是那么多;书院给了我一种之前从未有过的感觉,让我觉得无比温馨,让我心甘情愿、不遗余力地去热爱这个集体。。。。。。

“每天行走在书院的南楼北楼,遇到的每个人我都很熟悉,回以最灿烂的笑容,发自心底的快乐,他们离我很近很近,仿佛一个转身,他们就在。不论是新生舞蹈大赛还是炫舞之星大赛,作为主力队员的我,并不追求比赛成绩,台下那些转了几班公交车来到比赛现场的书院同学,便是我驰骋舞台的最大资本,是我参与比赛的最大动力。作为书院学生会健康中心的一员,当我看到中心组织的书院首届运动会上,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都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赛场上书写着奋斗的传奇。大家亲如手足般的互相关爱,使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力量。大学四年里,也许我所习惯且带有感情的地方,总是大一那年生活过的敬文书院,因为那里永远都是我的家”。孙�同学这样感慨道。

“在书院的生活我永远不会忘记,就好比家的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可能虽然以后我就不在书院了,但是会牵挂着她,牵挂着她的成长,陪伴她一起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学弟学妹来到敬文书院这个大家庭,我相信到时候他们所感受到的会和我们一样,甚至更加强烈,我相信这些学长学姐们会更加的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原来我从未离开’。书院的各位也许今后我们不在一起,但是我会常回家看看,看看家的变化,关注着她的成长,我也相信你们会很好的照顾好这个大家庭,谢谢,敬文书院,谢谢给了我第二个家”。书院来自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苏君同学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在举办各种活动的同时,书院也致力于加强我们和导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我们对切磋学问、讨论知识的兴趣。院长和辅导员经常找我们谈话,了解我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可说是无微不至。‘广其胸襟,博其知识,陶铸其品德’;这些都是先贤朱敬文博士为教育而努力所体现的价值观,也是院训‘为国储材,自助助人’所涵盖的教育理念。书院的老师们努力地做到这一点,是希望我们发展成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思维澄明、直内方外,同时具有领导才能,热心服务社会。在每一次的接触中,我都能深切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是书院的特殊设置,才让我们比别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和社会经验丰富的老师交流,从而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葛盛晓同学表示。

“在书院的这一年,快乐和感动是那么多。书院给了我一种之前从未有过的感觉,让我觉得无比温馨,让我心甘情愿、不遗余力地去热爱这个集体。我们一起熬过了炎热的九月、一起为新生舞蹈大赛的失利难过、一起High过光棍节。我们曾经给不能回家的同学过节、我们为炫舞大赛倾尽全力、我们在院运会上尽显朝气。还记得人人网上分享的一张敬文书院炫舞大赛的照片,评论里面说我们特别的团结有爱。这场比赛,我们只分到8张门票,却去了将近30人,你们站在台上跳舞,我们站在台下呐喊,是不是只有这样,才叫做亲友团?老妈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我还是那句话,我过得很好,不过这次是真心的!在本应迷茫的岁月,在本应寂寞的季节,在本应寒冷的深夜,我一切安好,只因为有书院的同学们,陪我找回遗失的永恒”。王达同学说。

“转眼又到了夏天。书院转角的那棵树又开始枝桠繁盛。每天回来经过总要一眼。晴天的时候阳光从细细密密的枝叶罅隙里挤进去。雨天的时候,浸了水的翠绿叶子在眼里像薄荷一样清凉。满地的浓荫还不知已过了一个四季的轮回。心情却不再是夏末的潮湿燥热。即使那个短语俗气又俗气得让我不想用,但表述起来是那么恰当又到位,我的敬文我的家。林徽因说的是爱上一座城,大抵是因为这座城里住着你爱的人。而我想我们爱敬文,是因为这里住着我们爱的一群人。多年后,当我回头看在书院的这些时光,应该是一段可以为旁人娓娓道来的动听往事”。陈晓同学写道。

回顾书院走过的一年,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校内外及社会各界对书院制的认同和理解在不断加深;书院也以新型学习模式和师生关系的构建,赢得了好评;绝大部分书院学子在道德品质、课程学习、质疑创新、体育运动、国际视野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相关学院同仁及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这一切,也得益于敬文书院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这一年,我们走过的岁月,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更多的是磨练和坎坷。回首往昔,我们深知,书院的发展还在探索之中,与上级的要求、与外界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书院的各项制度还有待完善,书院的精神还有待凝练,以项目为导向的导师制的实施还有待探索,书院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许多方面的工作亟需加强。

对于敬文书院的明天,我们有一个梦想,这就是把书院打造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把书院打造成“充满活力的温馨之家”。我们期待独特的书院生活方式,为优秀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发挥、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一梦想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奋斗,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敬文人的不懈奋斗。这是全体敬文人的光荣和梦想。

依托苏州大学百十余年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综合优势,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敬文书院这个年轻的生命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