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实践团队希望通过调用、分析苏州轻轨有限公司的客流数据,对轻轨站台内外的建设和服务人员分配进行合理规划,对未来的2、3号线的设计提出建议。
调用苏州轻轨有限公司的数据说来容易,实则操作复杂、困难重重。实践团队拿着书院开出介绍信,寻找苏州轻轨有限公司木渎分公司。团队成员先网上查询苏州轻轨有限公司地址,前往后被告知公司已搬迁,在询问到新地址后来到广济南路总公司处,却又被告知相关负责单位所在地为木渎站,接着,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赶往木渎,那里的工作人员建议我们去往车辆段咨询。由于天色已晚,团队成员在第二天上午去往车辆段,多次碰壁之后终于得到苏州轻轨有限公司木渎分公司的许可证明,前后耗时2天,才获取宝贵客流数据。
此外,对站内、外的考察工作也比前一阶段艰巨许多。轻轨内部设施的调查由西向东,从起点站木渎站开始。团队成员每到一个站台,都要观察地铁内部设施安置的细节,讨论与分析设计者的思路与理念,并从乘客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团队成员仔细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下,很多团队建议产生出来:团队成员王达同学认为,专为残障人士准备的升降梯在设计和使用上存在矛盾,缺乏实用性;团队成员商仪同学则注意到了轻轨车厢内缺少垃圾箱,乘客扔垃圾不方便。最后,在队长的组织下,团队成员将调查结果与建议做了初步汇总。
小组成员在将调查结果与建议汇总后,开始了考察轻轨站台外部布局的工作。在每一个站点的出入口,小组成员都会用相机拍下周边的商业建筑、公共场所、居民区等建筑物的布局,包括已建成的建筑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建筑。通过对所采集到的信息的分析,团队成员对轻轨周边经济的发展前景都有所展望。
7月6日,在苏州轻轨公司的许可和支持下,团队成员对苏州乐园站的监控人员以及志愿者代表章群进行了采访,从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轻轨工作人员在工作方面的困扰,以及对于轻轨未来规划的建议。团队成员张聪用视频记录下了采访过程,并进行了后期制作,留下宝贵的实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