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晚,美国Bard College外国语言文学系江岚副教授、原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语言文化系、关键语言中心主任、著名华裔女作家江岚带着对母校的深情和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热情,做客敬文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唐诗丝路――唐诗英译和传播”的精彩讲座。
唐诗,很早就传播到西方,其流传之路脉在中外文化传播史上堪称“唐诗丝路”,江岚女士在这方面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江岚女士首先提出,一位译者若要想翻译唐诗,其先决条件就是本身就是一位诗人,至少在文学上具有相当的修养。同时她指出唐诗走向英美最大最直接的障碍是语言,所以在清朝五口通商、传教士开始跟汉学家学汉语后,唐诗开始正式向西方传播。接着,江岚女士简要介绍了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汉学翻译的主要成果――语言知识、地理民俗、游记类作品,当时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作品方春芽萌生。接着她列举了丰富生动的唐诗作品翻译西传的实例,演绎出唐诗在西方文化场域的特殊美感。她指出,翻译唐诗不仅需要“达意”,还要“传形”,把韵脚也翻译出来,才能在目的国也产生审美效果。经过江岚女士的解读,同学们对唐诗的英译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领略到不同文化碰撞交融的神奇魅力。随着她的中英文对译,唐诗的旋律在不断回荡,感染者同学们。
江岚女士在演讲中面对同学们,既是师长,也是校友,因此她乐于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在苏州大学写作博士论文的经历。她回忆道,现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的罗时进教授作为江岚女士的博士生导师,给予了她具有关键意义的启迪――“原作和译作要比较的是什么!”江岚女士说:她原本只是在论文中不断挑出唐诗译文中和原文本意不相符的地方,通篇指摘批评,而罗时进教授的这一指导以及那“感叹号”让她感觉醍醐灌顶。她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尊重当时西方各方面人士对唐诗翻译的努力和贡献,理解他们对待异域文化的心境与态度,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他人”对“我们”的诠释。我们要让世界认识我们,在认识过程中增加对中国古典诗歌、古代文化的理解,而无须“预设性”规定别人怎么认识我们的文化。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非常活跃。同学们用中文和英文与江教授进行交流,提问包括唐诗中哪些元素容易被重写,而“被重写”是否是文化传播的必然结果、文化传播与文化侵入的关系、在国外怎样进行汉语文学教育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为外人认可、如何把控诗歌翻译的度、诗歌翻译后形式被打破,那么外国人是如何区别汉语中的古体诗和现代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等等,江教授一一给予了精彩解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讲座吸引了校外人士。在这次提问环节中,一位慕名而来的外校英语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她是一名持有CIA对外汉语证书的外语教师,希望江教授为从事文化传播的一名英语教师“可以做的工作”提出建议并推荐书目,江教授非常耐心地给予了解答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获得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最后,罗时进教授肯定了江岚女士“当时”和“当下”所做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传播就有力量,就有影响”。罗时进教授希望她在“唐诗丝路”研究上不断深入,在唐诗丝路上、在海外汉学大道上树立更多的坐标,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传播,为中国文化更多为世界了解,做出更多贡献。
(新闻中心 李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