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晚6:30,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苏州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罗时进教授在红楼115为同学们带来了敬文书院文化传承系列第六十九讲――吴文化导读。古典气氛氤氲的精彩讲座,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讲座伊始,罗时进教授从自然地理、行政区划、生态环境等范畴明晰江南的定义,阐述了“吴”、“吴国”、“东吴”等历史地理概念及其形成与演变,说明了地理生态环境影响着江南人文性格。罗时进教授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江南的特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环境在“吴”,或者说“核心的江南”地区尤其重要,太湖不仅通过丰沛的水流调控了江南的温度,形成怡人的湿润气候,而且形成的发达水网交通打破了地区的封闭性,便于输出商品、传递信息,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随后,罗时进教授由浅及深,阐释江南的人文内涵。江南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文化的昭示,是诗意的呈现。在这里,文化繁荣、学术兴盛;在这里,广聚博藏、好古雅玩;在这里,各方大家齐聚一堂、风流才子代有传奇;在这里,文化氏族星布各郡、衣冠文物甲于天下。罗院长引用沈德潜的诗句“吴趋美风土,灵秀天所钟”来说明幽静清嘉、依山傍水的环境养育了江南人的静美温婉与隐逸风气。“杏花春雨江南”,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气象,引发人们无限怀想。
罗时进教授认为,吴地人文是包容性的,吴地人的性格也是多面的,其“锐”、“悍”与“文”、“雅”并行不悖。历史上江南不乏讲究风骨志节之士,他们在温尔儒雅的一面以外,也有勇毅顽强的一面。回顾历史,在需要担当社会责任的关键时刻,总会有腾跃擂鼓、折肱碎骨的大义者挺身而出,在一次次的抗争、崛起中成就传奇。东林党人、复社、南社……一个个历史画面在我们眼前闪烁。
在随后的问答互动中,同学们积极提问、讨论,内容涉及在史记、诗经等文书中关于江南的问题,罗院长一一给予了精彩的解答,并为敬文学子的勤学好问、知识面广、热爱读书点赞。同时,罗院长也建议同学们多读专业以外的书,不断增强内在修养。整场讲座气氛融洽,同学们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眼界,对脚下这片“江南”土地的历史增加了了解与理解。
书院开设的经典会通、文化传承等系列敬文讲堂课程,着力为学生搭建欣赏传统文化的平台,培育具有人文情怀的研究型、国际化、高素质创新人才。与此同时,书院着力践行通识教育,力图通过广博的知识塑造全人。这场文化盛宴,给同学们带来了浓厚的文化熏陶与感染。
(新闻中心 季心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