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晚,【敬文讲堂】创新探索系列之“从历史视角看人类创新”专题讲座在校本部理工楼103举行,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特聘教授、企业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董洁林教授为敬文书院师生呈现了一幅人类创新的历史画卷。
董洁林教授从人类经济发展的量子跃进谈起,用清晰的图表和详实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印度、中东、欧洲和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口、人均GDP和科技创新数据,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启发同学们一起探寻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董教授指出,人类经济在最近两百多年产生了奇迹般的巨大跳跃。从这个历史发展轨迹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元素──“创新”。而在这个工业和信息革命的精彩故事中,中国几乎完全缺席了。“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对世界创新史有什么样的贡献”?董教授对世界科技发展史做了系统性整理和学习,从人类几千年浩瀚的文明史中,选出1000项最重大的创新发明,同时选出200项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做成数据库。研究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创新项目比欧美相去甚远,但与几大文明古国等相比,在总数上略为优胜;中国历史上的创新项目,主要在春秋战国和唐宋时期;中国在科学方面的成就仅占1%,不仅与英、美、德以及欧洲诸国相差甚远,较其他文明古国也相形逊色。

针对“中国科学成绩单不理想的原因”,董教授从历史视角详细地作了分析:一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而优则仕,仕农工学商”的社会等级制度,缺少科技产品购买市场,复古主义情结和过于追求“现实”的品质等。董教授还就中国创新现状提出了深层次的思考。她认为,科技革命的冲击推动了创新群爆发和社会革命,创新的突破需要科学范式和方法的创新。
董教授还讲解了创新的动因和过程、创新的逻辑和历史上影响社会最大的十大创新成果,生动地阐述了创新是人类经济迅速增长和财富创造的巨大动力,深刻影响世界各地社会发展。同时,董教授结合3D打印、大数据、再生能源和基因技术等当今世界创新发展的最新技术及趋势,结合她最新的理论研究,窥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雏形和前景。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传媒业的变革、文化与创新的关系、互联网发展等问题,与董教授作了现场互动交流,气氛非常活跃。
本次讲座是【敬文讲堂】创新探索系列第一讲,董教授站在历史角度对人类创新发展史作了精彩解读,使同学们了解了创新对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意识到了中国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增添了敬文学子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