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12日晚,【敬文讲堂】文化传承系列之古典诗词文化讲座在本部鸿远楼207举行。苏州大学文学院的“超人气班主任”杨旭辉博士用美丽的中国古典诗词做华丽点缀,装扮了出一场别开生面的敬文讲堂。
讲座分为“词的美感特质”和“古典诗歌与绘画美”两讲。杨老师认为自古以来书院就是求学问道之所,是“君子群聚而切磋”的理想舞台。他勉励敬文学子利用好书院的各种资源,汲取更多的文化养分。
在提到为何要读古典诗词时,他用陈寅恪作《柳如是别传》的例子做出了这样的解答:它使人的心灵世界更加丰富,让人从中吸收古典文化的精神力量。杨老师还从词的起源说起,谈到了词的方方面面:燕乐与清乐、通俗文化与市井风情之美、真实的人性之美、“比兴”与“寄托”说、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他个人的“兴会”。
在谈及词产生于礼乐背景时,杨老师联系到雷正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即兴哼唱了邓丽君的《山茶花》,赢得了满堂喝彩。他也据此解释了诗词千百年来如此受人喜爱的原因:正是它音乐性与节奏感,这使得其魅力独具。

讲到市井风情一篇时,他将诗词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相关联,认为“中国摇滚之父”崔健的《一无所有》和“五四”后赵元任写的《叫我如何不想她》皆为白话诗词的力作。从《雨霖铃》到《生查子》,从金庸的武侠到龚琳娜的《忐忑》,无论古今,杨旭辉老师皆信手拈来,将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讲述得淋漓尽致。
杨老师对古典诗歌与绘画美有着独到的见解。他通过对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的解读,多维度展现了古典诗歌的绘画美。他认为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主要在于处理好 “以少胜多”的美学原则,色彩与光影的艺术效果,声响的融入与以声传静的手法,优美的线条造型和“藏”与“露”的关系等。
杨老师旁征博引苏轼、黄庭坚、郑板桥、赵佶等人的作品或评论,并联系中国山水画的留白艺术,娓娓点到诗歌是如何与绘画结合而使得诗歌妙味无穷。最后,杨旭辉老师以他与儿子生活中的趣事作结,为讲座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本次讲座中,同学们在发现古典诗词里蕴含的别样韵味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文学知识,提升了人文艺术素养。
文字:学生会新闻中心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