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敬文讲堂第256讲在本部敬贤堂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栾梅健教授应邀作题为《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学的古今演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引,栾梅健教授首先介绍了“五四”时期新文学工作者的革新,纠正了“中国传统文学泥古不化,故步自封”的误区。

接着,栾教授介绍了中国近代文学工作者的事迹,从龚自珍到南社,他生动描绘了清末文学界波澜壮阔的思想变革图景,揭露了清末最大的文学社团所带来的思想浪潮和进步革新。以包天笑先生为例,栾教授反驳了“改革全来自西方”的错误认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驱力,剖析了周瘦鹃先生“哀情”背后对旧式婚姻制度和父母包办模式的批判,并介绍了从“才子佳人”派转变为“革命青年”的张恨水先生,这一创作历程正是中国传统文学古今交融的生动写照。

随后,栾教授介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三股反对势力:林纾、甲寅、学衡派。这些在“五四”时期被视为新文学运动绊脚石的保守力量,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反对者,他们所反对的是废除汉字、独尊白话、蔑视孝道等一系列的激进口号。栾梅健教授对这些势力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最后,栾教授指出,面对外部强势文化的突然冲击,人们可能会暂时感到困惑,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迅速引领我们调整步伐,迎头赶上时代的潮流。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栾梅健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深邃的见解和生动的讲述,让在场的每位听众都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古今演变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