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敬文讲堂第223讲在校本部敬贤堂举行。本次讲堂特邀医学博士、苏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王国卿教授,主讲题为《生命的律动》的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王教授用“睡眠”这一贴近生活的例子富有趣味性地展示出生物钟的规律,进而引出HPA轴中皮质醇等专业性名词。同时用褪黑素浓度节律性变化,体温节律性变化等向同学们进一步揭示了“生物钟”的奥秘。他聚焦生理功能的峰值时间,进一步揭开了人体生物节律的面纱。

回溯历史,王教授简述我国医学对于时间生物学的早期认识:十二经脉子午流注;一日时辰的划分;天人合一;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凝聚了先人的智慧。
回归当下,他介绍了昼夜节律及其同步现象,说明大多数人的内源性昼夜节律周期为24.2-24.6小时,由此阐释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熬夜”的危害。随后他将话题延伸至当代轮班作业的典型方式,用一系列准确而精细的数据展示了从未熬夜和经常熬夜者的身体状况对比,同时阐明在夜班中发生工伤事故危险性最大。种种迹象皆揭示出夜班工作这一健康与社会问题。
随后,王教授讲述生物节律紊乱引起的情绪焦虑障碍,并向同学们一一科普了节律性疾病,也在无形中强调了熬夜的危害,给在场的同学们一种醍醐灌顶的告诫。
最后,他介绍了时间病理学这一概念。同时,也呼吁同学们按照生物钟调整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顺应人体内部规律的生物钟养生法。
提问环节,同学就晚上缺乏睡眠是否能通过午休补足睡眠时间,在不同时差下熬夜概念的界定,对于睡眠调查人群样本的选择方法等方面提出疑问,王教授运用专业知识以及从业经验一一做出详细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让同学们对于生物钟这一生命的节律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它是我们身体内部的一个神奇而重要的时钟,能够帮助我们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节我们的身体功能和行为。在今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也会运用在讲座上学到的知识,重视生物钟对我们健康和生活的影响,并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生物钟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