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敬文讲堂第221讲在校本部东吴大讲堂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评论》编撰委员、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杨新敏教授应邀作题为《如何识别谣言》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教授主持。

严肃的话题需要严肃的概念,杨新敏教授从谣言的定义与分类谈起。简而言之,谣言就是对事实的虚假陈述。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难免会对陌生的领域有所误读,进而产生非故意的谣言。杨教授以《齐民晚报》对于器官捐献的宣传引发公众的联想与误解为例,告诉我们因认识问题产生的谣言并不可怕,一步步探索、接近答案是科学的过程、审慎的做法;因非认知问题产生的谣言是故意的,可从主观目的角度分为善意的与恶意的,从传播结果角度分为有害、无害、有益。比如牛郎织女的传说亦属谣言,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语言的发展。杨教授提醒我们,不伤害他人和社会是道德底线,是为人处世不可逾越的红线。

谣言止于智者,兴于愚者,起于谋者。需要识别、处理的只是有害的谣言。杨教授指出了识别谣言的方法。新闻报道的六要素、信息来源的渠道、信息的提供者、可靠的证据、完整的逻辑链、个人的基本常识等都是识别谣言的有效方法。作为信息时代的参与者,我们应保持冷静,尝试到权威信息源、辟谣媒体处查证。对于每一种鉴别方法,杨教授都给出了具体、翔实的例子,指导在场的同学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提问环节,同学们对于信息爆炸的快节奏生活中,在鲜有时间分辨真伪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擦亮眼睛识别谣言存在疑问,杨教授再次提起利用辟谣网站、权威信息这一便捷、快速的办法,鼓励我们“亲自查证”。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不轻信谣言,不制造传播谣言,大众抵制谣言的合力净化的是社会舆论环境,实现的是人们安居乐业,赢得的是国家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