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话的魅力——王池良老师做客敬文讲堂

苏州评话的魅力——王池良老师做客敬文讲堂

发布者:敬文书院发布时间:2025-05-08浏览次数:10

5月7日下午,敬文讲堂第269讲在校本部图书馆举行。国家一级演员、苏州评弹团副团长王池良老师做客敬文讲堂,作题为《苏州评话的魅力》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教授主持。



图片



讲座伊始,王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对苏州评弹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他首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曲艺与戏曲的区别,指出苏州评弹隶属曲艺范畴,其特点在于一人演绎多角,表演者能灵活转换角色,展现丰富情节;而戏曲则通常一人分饰一角,角色分工更为明确。王老师进而追溯了苏州评弹的历史渊源,指出苏剧对苏州评弹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被视为其重要起源之一,甚至无锡锡剧亦发端于此。康熙年间,文献中已出现关于苏州评弹的记载,至乾隆时期,更有翔实的史料记录可考。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于1776年在观前街附近成立,足见评弹在当时社会的盛行程度。随后,王老师结合自身拜师经历,分享了从刘兰芳老师身上学到的“德艺”二字。他强调,作为一名评弹演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良好的品德。



图片

苏州话是苏州评弹的灵魂。王老师详细介绍了苏州话的特色,其婉转悠扬的语调、独特的发音规则,赋予了苏州评弹别样的韵味。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苏州话的魅力,王老师现场展示了苏州话版本的《声声慢》与《苏州好风光》,悠扬的曲调与地道的方言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苏州评弹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苏州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接着,王老师介绍了苏州评弹流派的风格特点,列举了弹词的27种流派。每种流派都拥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充分展现了苏州评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此外,苏州评弹也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以《声声慢》为例,王老师详细讲述了将其改编成苏州话版本的过程,吴侬软语独特的声韵与原作的情感基调相得益彰,使这一作品在苏州评弹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后,王老师深入解读了“说噱弹唱演”的内涵,并特别指出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即表演技巧与口技,这是评弹演员不可或缺的技艺。




图片




提问环节,同学们就“标准苏州话的学习方法”“南方评话与北方评书的区别”等话题提出疑问。王老师建议,学习苏州话可利用《施斌聊斋》、《李刚评话》等电视节目进行碎片化学习,也可参加苏州市图书馆开设的系统学习班,并参考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的苏州话语言考级标准。关于南北方评话的区别,王老师指出关键在于基础语言:南方评话以吴侬软语为基础,北方评书则多用普通话或北方方言。但两者也在不断交流借鉴,如苏州评弹学习北方贯口技巧以丰富自身的表演形式。

此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苏州评话的独特魅力,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苏州评话作为承载千年姑苏风韵的文化瑰宝,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肩负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积极投身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实践,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坚定文化自信,为苏州评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