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10月25日下午,苏州大学“以文铸魂”辅导员领航工作室建设研讨会在红楼会议中心217召开。

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苏州大学)主持人、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南华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马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饶先发,教育部首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暖风”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辽宁科技大学辅导员曲文泉,校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董召勤,校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科杨舒婷出席会议,“以文铸魂”辅导员领航工作室主持人胡萱以及工作室成员代表林慧平、董筱文、胡玮、陆亚桢、张凯丽、任鹏飞、熊元亮参加研讨会,会议由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宋海英主持。

会上,工作室主持人胡萱汇报了前期工作成效和立项以来开展的工作,介绍了工作室“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类平台、四维路径、五项目标”的建设思路,从赋能学生成长和赋能辅导员成长两个方面汇报了工作室的建设计划,实现构建文化育人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交流发言环节,工作室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林慧平围绕网络思政融入工作室建设,提出加强网络思政理论研究、发挥网络思政优势贴近青年、加强网络思政咨询指导、扩大网络思政产品供给、推动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董筱文以特别“关注”的三个点切入,具体阐释了工作室建设目标的三年规划,同时以自身期待在工作室中的成长发展为例,分享了工作室成员如何与工作室“双向奔赴”的思考。敬文书院辅导员胡玮从赋能学生成长和辅导员个人成长两方面出发,讲述了通过实践改进、精品培育、能力提升、成果产出等路径实现与工作室的“同向同行”,表达了在工作室的建设推动下,成长为一名专业化辅导员的期待。



在点评环节,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苏州大学)主持人、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提出工作室应聚焦“领航”,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要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他从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相结合、单兵作战和团队攻关相融合、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相聚合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的指导建议。

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深入阐释了“文化”“铸魂”概念,提出辅导员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江南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铸魂育人的工作实践,领航学生成长。同时,他认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要为培养学生和辅导员队伍蓄势赋能,通过“学习”“思考”“实践”三条路径,共筑师生成长“共同体”。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南华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马军指出,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关键是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在提高工作实效性上做文章,从而不断推动工作室高质量发展。她强调,“动态发展”“特色驱动”“长效培育”是工作室建设中要思考的方向,聚焦育人效果的精准性、抓住育人形态的创新性、强化育人行为的长期性,全面推进工作室建设向纵深发展。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饶先发结合自身从事学生工作之思,分享了“用心、用情、用智”三点体会,从“联建共建、抱团取暖”“借助平台、成长发展”“坚持特色,打造品牌” 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他指出,辅导员工作室的定位是通过促进辅导员成长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要树立向上看齐思维和团队合作思维,凝心聚力打造特色精品,产出更多育人成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教育部首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暖风”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辽宁科技大学辅导员曲文泉分享了“暖风”辅导员工作室的团队架构、品牌活动、宣传辐射、成果产出等建设经验。围绕如何建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他指出要成立广泛的联盟、挖掘利用优势校地资源、汇聚优秀学生和有情怀的工作室成员,搭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共同体,做大做好基础性工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校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董召勤指出,“以文铸魂”辅导员领航工作室建设的关键在于赋能辅导员和学生成长,应以学校“铸魂逐梦”工程为统揽,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他提出要对标省厅建设指南要求,进一步细化、具化培训研学、交流研讨、组队探索、凝练成果、总结经验等方面的建设内容,依序依时推进建设计划。他强调工作室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希望工作室深入开展以文铸魂、以文化人的实践探索,扩大辐射示范效应。

本次建设研讨会描绘了“以文铸魂”辅导员领航工作室的发展蓝图,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对于未来发展思路和实践进路有了进一步思考。工作室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在建设期内围绕创新建设机制、培育人才梯队、打造工作精品、加强示范引领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更多有实效、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