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下午,敬文讲堂第一百五十七讲在校本部敬贤堂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浦江人才”,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彭勃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从疫情防控看国家治理优势及问题》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教授主持。

首先,彭勃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抗疫斗争中的国家的治理前提与成绩。他提到,此次新冠病毒流行是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的大事件,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大考验,也是对未来生活影响深远的大转折。这一挑战既不是突发的小概率“黑天鹅事件”,也不是大概率可预测的“灰犀牛事件”,而是一次人类从未遇到过的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但中国凭借其抗疫模式的治理优势,成功地控制住了这一风险。彭教授以球场演绎的方式还原了疫情防控的过程:开场是被动的、猝不及防的遭遇战;上半场则逐渐站稳脚跟,将遭遇战变为阻击战;最后的下半场,我们做到了动员迅速有力、措施逐步精准、迅速扑灭疫情,速度快于预期,效果好于料想。疫情防控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一场大考,而中国采用了“无掣肘决策、无条件执行、无保留投入”的方式经受住了这一考验。

接着,彭勃教授结合中国以及各国的防疫情况,总结出中国抗疫模式的治理优势。中国在疫情之初就采取了一条简单有效的防控思路:“以空间换时间”,以最严厉的政策防控疫情,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后再恢复生产。而一些国家由于政府能力和居民配合程度,只能采取“以时间换空间”,逐步升级管理,拉平发病曲线,避免挤兑医疗资源。与此同时,中国还充分发挥了社区作用,如小区封闭式管理、卫生防疫服务与宣传、外来人口摸清底数、口罩预约登记、输入型病例居家和集中隔离等。深植于基层社区的发达根系、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在基层的创造性转化都构成了中国基础性治理能力的源泉。
随后,彭勃教授就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及其应对、各种国家治理模式的理论分析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仔细分析了当今存在的权利社会、“原子化”社会、断裂社会、风险社会等问题,并提出通过下沉社会治理重心、运用实时在线的动态数据以及通过多维角度来更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社会治理的深层次目标则包括从碎片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从表面到深层、从“运动-应对”模式到战略型模式等方面。


最后,临近讲座结束,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从如何看待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扮演的角色、对系统性风险的预判等角度与彭勃教授沟通交流。
通过本次敬文讲堂的学习,敬文学子对如何理解国情,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治理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可以在哪些方面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等问题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个人成长与祖国命运更紧密相连。敬文学子也将关注时代,胸怀家国,放眼世界,书写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