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文花红”党员志愿服务团为依托,打造网络思政青春课堂

以“敬文花红”党员志愿服务团为依托,打造网络思政青春课堂

发布者:敬文书院发布时间:2024-09-24浏览次数:733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敬文书院践行“为国储材 自助助人”的敬文精神,成立“敬文花红”党员志愿服务团,现有师生党员50人,来自10个院系30个专业。依托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站稳网络育人阵地,线上推送党的创新理论,线下开展情景式主题实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以“新模式”“新场域”“新格局”,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指尖”入“心间”,锻造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连接倾听青年群体,开创联学共讲新模式如何“聚青春之力,扬红色之声”一直是党员志愿服务团探索的方向,探索构建“讲-颂-炼-寻-学-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六维课堂”,示范带动青年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发挥“敬文花红”党员志愿服务团宣讲骨干作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用青春的视角解读现实,用青春的声音传播信仰。

一是开创线上网络课堂。立足苏大敬文书院微信公众号,创办网络微宣讲栏目。2022年,开展《喜迎二十大 学习正当时主题宣讲11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党史故事,覆盖2790人次。2023年,开展《我们二十岁 遇见二十大12期,进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领学,立足专业交流学习体会,覆盖2679人次。2024年,开展《习近平的尺牍深情》10期,服务团与全体学生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寄语的生动场景和殷切嘱托,引领青年学生切实将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爱党报国的实际行动,覆盖3100人次。通过改变传统网络思政宣讲的单一固化形式,找准学生的思想共识点,让学生从“受教者”变成“主讲人”、从“吸收者”变成“代言人”、从“运营者”变成“制作人”。

二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开展“寻访百名党员 致敬百年征程”“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学党史”“20人20地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路线”“实地研学‘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新青年对话老党员”等品牌实践活动,至今已面向院系班级、学生组织、青马工程、中小学、社区等理论宣讲80余场,覆盖面万余人次。在认真研读习近平《论“三农”工作》的基础上,赴太仓东林村上好“田野里的思政课”;国家公祭日,赴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上好“场馆里的思政课”;主题教育期间,以“探索经济人文共生共荣之道”等主题,赴浙江7个县市(区)循迹溯源学思想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

(二)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拓展网络育人新场域。团队将网络思政融入价值引领,融入学风建设,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探索“四融入”网络育人体系。

一是延伸“面对面”的交流阵地。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场域优势,设立积学书房、学生发展支持中心等研学空间,搭建 “矩阵式”党建网络,纵向强化设置社区长-楼长-层长-宿舍长四级管理网格,横向挂牌党员宿舍、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服务责任区,联系覆盖书院每一位学生,发挥各级网格在掌握学生动态、快速回应学生关切方面的独特作用。团队聚焦学生成长诉求,通过召开学生议事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同学,架起学生与社区之间的“连心桥”,持续做好跟踪、反馈。常态化开展导师导生面对面、公共课答疑等陪伴活动,帮助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二是创新“屏对屏”的陪伴载体。选树“敬文青声”榜样领航团,线上推送优秀学生、学霸宿舍、支教事迹87期,阅读量7.2w;汇编优秀学生学习生活札记,刊印《敬文书院青春手册》3期,在公众号推送52期,阅读量2.5w;聚焦书院育人创新实践,推出中英文演讲比赛、敬文江南文化融合实践、敬文冬至节、敬文中秋共团圆、启程跑步捐书等优质内容,让正能量、好故事从学生“指尖”流到“心间”。

(三)即时转化青年优势,构建网络思政新格局。服务团引领党员在思想政治、学习科研、志愿服务、文化传承“四引领”的实践载体,实现示范引领与朋辈教育双向强化。

一是示范引领,完善校园正能量打造机制。聚焦宣传身边人、身边事,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榜样,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针对新生入学适应问题,20名服务团成员组建纵向链式导生陪伴团队,分别担任专业助理导师和班级助理导师,按专业和班级精准对接来自11个学院的新生,构建“1位导生+1-10名同专业本科生”的导生陪伴团队,发挥朋辈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学生认同内驱力。针对生涯规划和素质能力提升问题,30名成员作为导生参与敬文学涯项目,通过“朋辈说”“学习坊”的形式,分享高质量升学、科研创新、考前答疑等专题分享交流,目前已开展55讲,累计8280余人次参加。

二是产出精品,深耕校园文化内涵提升。秉持“站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的工作宗旨,创新性推出“迎新特辑”“敬文情深”“毕业生青春手册”“研续青春 逐梦远航”等栏目和内容,打造校园文化的青春IP,推送阅读量超7万人次。基于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课题,持续更新“敬文江南文化”栏目,让江南文化在青春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资源宝库,积极策划开展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系列微课,让新思想领航学生成长。推出“敬文学习时间”敬文学涯”“敬文讲堂”“敬文工坊”等思政栏目,内容排版等均贴近青年学生喜好,推送阅读量超2万人次,形成了独具书院特色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品牌。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资源集成打造网络思政青春课堂立足推动校园文化与网络思政相结合,健全资源集成工作体系,打造网络思政青春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对坚定文化自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与网络思政是共荣共生的。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或校园品牌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开学第一课、青年中英文演讲比赛、敬文冬至节等,通过这类活动将校园文化场域的引领性与网络思政多样化线上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找准网络思政与青年学生的情感共振点。以“品牌活动”聚焦文化引领,让网络思政有“知”有“味”,助力网络思政导向“立得正”且“立得稳”。

(二)品牌牵引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效。“敬文学习时间”品牌为牵引,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学习科研辅导、助力乡村振兴、学生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在对党忠诚、勇当先锋、为民服务上作表率。本科生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相关活动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高校思政网等主流媒体报道60余次。2024届毕业生总体升学率高达86.56%,学生党员升学率100%。学生党员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一批先进典型。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持续激发团队活力,建全网络思政的“青春战队”坚持“让学生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人,让网络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高地”这一工作理念,从健全宣讲队伍体系、丰富理论宣讲内容、拓宽宣讲传播渠道、提升宣讲工作质效等方面着手,持续建强由思政名师、辅导员组成的“青春领航员”队伍和学生骨干、学生代表组成的“青春引航员”队伍,健全建强网络思政的“青春战队”。依托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守正创新开展理论宣讲,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网络思政工作“接地气”“强人气”,从而不断激发网络思政及网络人才培养的时代活力,不断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集聚度”。

(二)持续夯实协同思维,建强网络思政的“青春联盟”依托江苏省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以文铸魂”辅导员工作室,立足校园文化生态场域,基于现有的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项目、苏州大学思想政治重大研究项目等,与时俱进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科学长效机制,加强网络思政工作平台的共建共融,协同合作、守正创新,不断壮大网络思政的“青春联盟”,不断拓宽网络思政工作的“朋友圈”。

(三)持续聚焦作品产出,建设网络思政的“青春工厂”基于江苏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培育支持计划,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等各类网络思政相关的评选竞赛。通过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网络育人工作沙龙等活动,共享育人思维、共创育人形式,持续产出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形成具有苏大特色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品牌。聚焦育人成果的产出与转化,打造优质网络文化作品和优秀网络教育作品的“青春工厂”,不断凝聚网络思政工作的“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