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主题和思路
(一)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竞争压力,同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完善、情感心理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交融影响,高校帮助大学生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奋斗目标、激发成长动力,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简介
大一学生小A,理工科专业。原某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就读,入学后因不适应大学生活,申请退学。复读一年后,考入苏州大学,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学习生活。9月新生入学,他以体质不好叠加新冠感染为由,申请军训见习,开学典礼和部分入学教育活动也请假。辅导员找到舍友了解情况,舍友说小A在宿舍一星期不洗衣、不洗澡,地面很多快递盒,大家对他意见很大。班长和团支书反映小A从不参加班团活动,并在QQ空间多次发表“为什么要参加一堆没用的活动”等言论,并经常转发一些国外对中国技术封锁的负面虚假报道到班级群。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案例定性分析
纵观该案例,表象是小A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的逃避集体活动、生活自理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原因的内核是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导致的成长动力不足。
(二)问题关键点
1.如何深挖小A转发负面虚假报道、逃避集体活动背后的思想根源,全面掌握学生的观点和态度,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夯实思想根基。
2.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引导小A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树立“四个自信”。由点及面,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规范网络行为管理。
3.如何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强化思想引领、行为养成,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小A和全体新生树立远大理想,自主处理学习生活,自信参加集体活动,自律培养良好习惯。
(三)解决思路
案例核心是要破解小A“知”的偏差,再去调整“行”的不当,及时加强法治教育和网络行为管理,最终帮助小A实现“融”的转变,在必要的约束教育和微妙的支持平衡中达成学生的自我实现。
1.引导思想,纠正“知”的偏差。针对小A理想信念缺失,用好现实思政素材、先进榜样人物、网络育人平台等领航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立志正身、逐梦未来。
2.规范行为,调整“行”的不当。结合提醒教育、以案明理等手段,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确纪律底线,营造网络清朗。
3.发展指导,推动“融”的转变。针对大学适应力不足的外在表现,全面掌握实际情况,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营造温馨和谐的集体氛围,借力用力逐一精准帮扶。
(四)实施办法
1.深挖根源,全面了解,细致沟通
以查看学生录取档案、新生入学体检报告、个人自述和活动参与情况等方式,全面了解小A的求学经历、行为特点、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辅导员入驻的优势,及时约谈小A。经过引导,小A解释了转发国外不实报道、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生活习惯不佳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是认为国外科技走在前,国内跟跑多,没有自主创新;二是认为大学只要毕业就行,参加那么多活动没有意义;三是认为打扫卫生这些小事浪费时间精力。
2.思想铸魂,正向引导,化解偏差
其一,针对小A认为“我国科技创新不够”的认知偏差,辅导员在谈话中肯定其对专业前沿问题的关注,并以“华为逆袭突破核心技术封锁”的热点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专业老师和海归青年学者的学术报告、查阅论文等途径,获取全面正确的资讯,在对照、比较、鉴别中作出客观判断,深化“四个自信”;其二,结合小A的专业优势和当前攻破“卡脖子”难题的现实期待,邀请思政名师、先进人物、校外导师进社区,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和生涯规划课,引导树立科技报国的发展目标;其三,用好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推送党的二十大报告、朋辈榜样事迹等正向内容,领航学生立志正身。
3.法纪教育,规范行为,明确底线
面向小A,辅导员进行提醒教育,解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和负责任的信息传播”的规定,告知小A未经查证随意转发不实信息,会触及法律底线,要求其尽快删除在班级群内转发的消息。面向全体学生,及时总结凝练与网络行为有关的重点话题,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微信公众号推送等,以专家讲座、辩论赛、案例警示等多样形式开展网络法治教育,教育学生严守互联网的规矩,以客观理智的态度,合理参与讨论和发布观点。
4.发展指导,适应融入,逐梦未来
在引导新生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和目标的基础上,强化发展指导,激发成长内生动力。在个体层面,从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小A认识到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小A对活动内容形式提出意见建议,结合学生关注点设计学术讲座、实验室和科技企业参观等活动,引导小A在学习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比如尝试参加一次班团活动,学会人际交往,感受集体温暖;课余时间参与社区义工岗,养成劳动习惯;加入体育锻炼小组,增强身体素质。在整体层面,开展主题班会、读书交流等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带领全体学生制定宿舍公约,发挥社区导师和宿舍长作用,营造和谐宿舍氛围。
三、经验与启示
(一)理想信念铸魂,明方向。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求索和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新生入学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信仰的种子,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早立志、立大志,帮助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二)法纪教育固本,立规矩。大一是学生培育优良作风、强化能力素质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德治为先、法治为纲,加强网络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教育,引导新生自觉培养和不断强化自律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做到知纪明规懂法,共同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三)目标引领逐梦,强动力。在引导学生坚定强国志的基础上,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引领学生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优化学习实践,提升素质能力,强化成长动力,激发成长潜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赋能。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聚焦引领力,进一步转换网络话语体系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多样化,价值追求也更富个性,只有摒弃常说的老话、正确的废话、严谨的套话,不断吸收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新鲜话语,积极创新网络话语体系、表达方式,才能不断增强工作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网络表达话语与学生现实感受同“纬度”、有“温度”。
(二)聚焦发展力,进一步提升网络育人实效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立足“Z世代”的现实情况,紧密对接学生的实际需求、接受习惯、心理特点,积极整合全校和书院优质网络育人资源,通过品牌化培育、系统化构建,制作推出“敬文花红”“敬文青声”“敬文学涯”等系列精品内容,着力破解思政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抵达率不够、黏着度不足等问题,实现网络育人的“软着陆”。